汉语拼音评价标准“居高不下”的背后
盲目拔高酿尴尬
眼看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已近尾声,年级组内的某老师进行了一次书面小测试,结果全班平均正确率不足80%。辛辛苦苦教了一个多月的汉语拼音,没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,某老师十分委屈。笔者察看了她的测试题,内容是默写9个复韵母、听写22个音节。原来是评价标准出了问题,严重超标!请看2011年版《语文课程标准》关于汉语拼音教学目标的表述:
总体目标与内容 | 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(1-2年级) |
6、学会汉语拼音。 | 5、学会汉语拼音。能读准声母、韵母、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,正确书写声母、韵母和音节。认识大写字母,熟记《汉语拼音字母表》。 |
6、学习独立识字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,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。 |
对于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,何其简单!“读”、“拼读”、“认读”、“书写”,仅此而已。据此,评价学生汉语拼音学习效果应该是以口头测试为主,书面测试为辅。其中口头测试应以检测音节的拼读为重点,考察孩子认读声母、韵母、整体认读音节以及拼读带调音节的能力。因而每每看到有同事把学生带到办公室听写音节,搞得孩子一脸痛苦老师一脸茫然家长一脸尴尬,笔者是深不以为然的。
既然如此,一线教师为何还要无视课标规定,拔高要求呢?当翻阅过许多同步作业题、质量检测试卷甚至省编《基础训练》,看到大量“看图写拼音”“给汉字注音”之类的题目让学生们错误百出时,也许你就会为一线教师的两难处境鸣不平了。课标规定在左,实际评价在右,教师左右为难。
汉语拼音评价标准为何在教学实践中屡屡遭遇尴尬?汉语拼音评价标准“居高不下”的背后存在的误区根源何在?
正本清源话误区
冷静反思,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作用不外乎两个方面:一是认读汉字;第二是正音,帮助学习普通话。但应该明确:拼音是识字方法的一种,但不是唯一的方法,拼音是为汉字服务的,主从关系不能颠倒;会拼音对于纠正方言有一定用处,但决不等于会拼音才能学习普通话,更不等于会拼音了就会说普通话,学习普通话的关键在于语言环境。因此,对汉语拼音的界定是“工具”,是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。不应赋予其太多的附加意义和价值,甚至当作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。
传统的语文教材,大多以拼音识字作为识字的主要方法,在教师心中形成了一种定势,似乎先学拼音、用拼音识字,给汉字注音是一种天经地义的方法。“注音识字,提前读写”的课题实验一度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。汉语拼音,成为了帮助“阅读和写作”的重要拐杖。如此一来,过分强化了汉语拼音的作用,拔高了拼音教学的要求。小学生一入学先学拼音,并且要求四会,甚至做到直呼。在“注·提”实验班上,教师以学生能写出通篇的拼音长文而骄傲,外来的拼音符号大有远超母语文字之势。长此以往,潜移默化地在孩子心目中降低了对自己民族文字重要性的认识!
从识记心理角度分析,一年级孩子学习汉语拼音会比学习汉字困难许多。汉字是表意文字,音形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。但是声母、韵母没有意义,音和形之间也没有直接联系,因此只能是机械记忆。尽管教材在形象性和趣味性上做了不少文章,但作用毕竟还是有限。要学生“看图写拼音”,首先就要记住、默写所有的声韵母。要求学生能够默写声母和韵母,前提条件是在识、记的基础上背得滚瓜烂熟。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,这些要求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。而要拼写音节,既要声韵配合熟练,又要熟悉拼写规则,则更是难上加难!语文学习从机械记忆和望而生畏开始——如此一来,给学生就是这样的第一感觉和印象。语文学习何谈兴趣?
基于上述原因,2001年颁布的《语文课程标准》就对汉语拼音教学的目标要求做出了重大调整——降低要求,减缓难度,突出“工具”的使用价值。具体是:1、降低了记的要求,从“默写”到“正确书写”,从“背诵”到“熟记”;2、降低拼读的要求,从熟练拼读、直呼音节到准确拼读音节;3、降低书写的要求,只要能够正确地书写声母、韵母和音节就可以了。
由此可见,无论是从汉语拼音的功能定位与实际应用需要,还是从课程标准对于教学大纲的扬弃修正来判断,课标中的“正确书写”应该指的是“抄写”,而非“默写”或者“拼写”。“书写”在《现代汉语词典》里的解释是“写”,至于是“抄写”还是“默写”,未有定论。但两者一字之差,差之千里,给教师带来莫大的纠结。
多措并举谋突围
课程标准对于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降低了,各版教材的编排也相应做了调整,但是囿于思维定势的命题者和一线教师却没有彻底解放思想:拼音只强调认读,不强调拼写怎么了得?于是,前文所述的现实窘境依然困扰着我们。如何突围?
一、修订课标表述,准确定位目标。
自从新课标摒弃了汉语拼音“帮助阅读和写作”的功能之后,我们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只要做到正确拼读音节、抄写音节就足够了,用不着达到默写和背诵的程度,更不必要求学生会熟练拼写音节。为了不引起误解,建议课程标准修订汉语拼音教学目标的表述,直接把“正确书写”改为“抄写”。如若考虑到学生差异及汉语拼音的实用价值,可以补充规定:“有条件的可以学习拼写音节,但不作为考核内容”。
二、优化教材编排,分散教学难点。
与人教版教材新生入学首先集中学拼音的编排特点不同,北师大版教材突破传统,有明显的创新。一开始以“字与画”的形式先学100左右常用字,然后再学拼音,以熟字带动拼音的学习,并且用四册教材完成汉语拼音的教学任务,把拼音教学的难点分解,具体见下表:
北师大版教材汉语拼音各段掌握要求 |
一年级上册:认字母,拼音节,读生字; 一年级下册:抄写字母和音节; 二年级上册:粗略学习拼写音节(不考核); 二年级下册:大写字母,音序汉字输入。 |
如此安排,既有效利用了儿童早期识字的经验和汉字象形表意的特点,降低了学习拼音的难度,保护和激发了孩子认字和学拼音的兴趣,又对课程标准汉语拼音教学目标的表述进行了分解与细化,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,“标”本兼顾,值得推广。
三、改革评价方式,不出超标习题。
汉语拼音教学评价应坚持以“口头为主,书面为辅”的原则,加强实际应用拼音能力的练习与检测。书面练习题要降低要求,诸如“看图写拼音”“给汉字注音”之类的拼写音节题应该清除出学生作业本和试卷。其实,把“看图写拼音”改成“看图连音节”,把“给汉字注音”改成“给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”,同样能考察出他们认读音节的能力。换一种命题方式,能减轻师生多大的负担!